在健康中国北碚行动深入推进、医疗改革全面深化、人民群众就医呈现新需求,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爆发的背景下,区卫生健康委和各医疗机构,尤其是公立医疗机构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医疗服务,持续为辖区群众提供了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也肩负起了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的重任。各项工作
虽扎实有序推进,但也显露出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热门诊设置未达国家标准。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印发《发热门诊设置管理规范》《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设置管理规范》。文件规定,“发热门诊应设置于医疗机构独立区域的独立建筑,标识醒目,具备独立出入口”;“侯诊区应独立设置,按照候诊人员间距不小于1米的标准设置较为宽敞的空间,三级医院应可容纳不少于30人同时候诊,二级医院应可容纳不少于20人同时候诊”;“新建的发热门诊至少设置3间诊室和1间备用诊室”;“三级医院留观室应不少于10-15间,二级医院留观室不少于5-10间,其他设置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也应设置一定数量留观室。”目前,我区的4家发热门诊、1家定点医院均未达到最新标准。以市九院为例,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发热门诊未设置在独立区域的独立建筑,隔离病房与感染科公用一栋楼;二是发热门诊面积狭小,候诊区无法按照候诊人员间距不小于1米的标准,且未达到满足不少于30人同时候诊的要求;三是诊室和留观室数量不足,目前诊室只有1间,留观室只有2间。这些短板的存在,将大大增加病毒传播和交叉感染的风险,降低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和幸福感。
(二)业务用房安全隐患突出。2022年上半年,区卫生健康委通过自查和组织相关专家鉴定相结合的方式,对全辖区各级医疗机构进行了既有房屋主体使用安全隐患排查,重点涉及公共建筑安全隐患情况,临河地段、高边坡、危岩、滑坡地带的房屋情况,C级危房是否存在隐患加剧情况,D级危房搬离整治情况等七大方面内容。截至目前,全系统共有各类房屋建筑面积24.17万㎡,集中表现出房屋自身危险和周围环境威胁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房屋自身存在的风险。经排查,存在安全隐患房屋1.20万㎡、C级危房0.29万㎡、待鉴定和排查中存在隐患的房屋0.68万㎡。二是周围环境的威胁。存在危岩、陡岩等隐患的房屋共6处,主要集中在区澄江镇中心卫生院和区东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些隐患不仅给看病群众和医护人员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也会对全区整体医疗卫生和城市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三)新院选址较为偏远,配套交通不健全。在全区统一规划下,辖区部分医疗机构启动了新院建设,包括市九院(两江分院)和区妇幼保健院。但新院区普遍较为偏远,交通出行较为不便。以区妇幼保健院为例,新院址位于云开路与文鸿路交叉口东北侧。实地考察得知,该址距离最近的地铁站(状元碑站)步行距离2.8公里,用时超过35分钟。周围虽布局有2个公交站,分别为云开路公交首末站和西大附小站,但目前公交线路仅有587路和584路团山堡两条。据市第五公交公司介绍,587路发车情况:周末,发车时间间隔为:高峰时段10-15分钟/班,平峰时段17分钟/班;工作日,高峰时段10分钟/班,平峰时段15分钟/班;584路发车情况:周末与工作日差不多,发车时间间隔为:高峰时段10-20分钟/班,平峰时段15-20分钟/班。总之,公交线路少,间隔时间相对较长,新院配套交通设施的不健全,将会给群众的看病就医出行带来不便。
二、对策建议
(一)增加对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议由区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区财政局、区卫生健康委、区自然规划局等相关部门,加强对公立医疗机构的投入保障。一是加大投入,强化龙头医疗机构建设。加强区级定点医院、区疾控中心、发热门诊(诊室)的建设投入,梳理场地需求、规划需求、立项需求,所缺设置设备物资清单,争取专项资金,进一步提升医疗救治水平。二是做好规划,强化基层卫生健康中心机构。选择有区域辐射带动作用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区域卫生健康中心机构,设置发热门诊、传染病区,增强传染病疫情应对能力。
(二)加快危旧医疗业务用房改造进度。成立危旧医疗业务用房改造专项指导小组,建议由区住房城乡建委组织相关专家,委托具有设计、施工、检测等资质的专业机构对辖区内所有医疗业务用房进行全面排查,研究协调危旧医疗业务用房改造方案,建立项目清单,明确工作时限,及时推进各项任务落实。
(三)合理规划公交线路和站点。逐步健全交通配套,建议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加大与第三方数据平台的合作,以客观数据作为线路规划的基础,在新院投用后调整现行公交线路,特别是在周末和节假日等看病就医量较大的时段,加密公交线路发车时间;同时,增加公交在地铁车站和长途汽车站等的接驳线路。此外,建议将云开路上区妇幼保健院新院一侧的“云开路公交首末站”更名为“妇幼保健院新院站”,以起到更好的指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