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调研

您当前的位置: 理论调研
后疫情时代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建议
来源:   作者:邹祥   点击数:32803   日期:2021-03-19   字体:【

后疫情时代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建议           

 

北碚区政协委员、致公党北碚区委会委员、西南大学药学院教授邹祥反映:

生物技术在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生物医药产业正加速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的又一个新的主导产业。当前全球疫情仍然处于高发风险期,全球确诊感染患者达2000万人以上,死亡人数超过80万人。为应对疫情,各国都在加大疫情研发投入,开发新冠疫苗。目前,中国共有7款新冠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占全球进入临床试验候选新冠疫苗数目的 40%。但在以疫苗研发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领域,我国在行业集中度、人均疫苗消费、国产化率等方面与先进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一、存在的问题

1.生物医药研发投入不足。以疫苗研发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是高投入、长周期行业,涉及从临床前到生产的持续研发投入。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达地区如“珠三角”和“长三角”,年研发费用投入约占销售收入的4-6%,与国际平均水平13%、美国17-18%的研发投入相比,仍然存在巨大差异。

2.产学研整合程度不高。生物医药涉及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转化的长链条、长周期过程,需要不同学科、领域的专业人士协同配合。当然仍然存在基础研究和前沿应用研究薄弱、学术创新与产业创新的价值动机存在较大差异,技术产业化困难;产学研合作内部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产业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制约了产学研合作绩效,产业结构总体仍处中低端、市场竞争力不强。

3.核心技术和装备受制于人。在疫苗、抗体药物等新兴领域,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代细胞株、基因编辑技术、层析填料、哺乳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装备、嵌合抗体和人源化抗体技术等方面存在制约生物医药发展的技术瓶颈。如人用抗体的动物细胞反应器被美国列为限制出口产品;蛋白类生物药高纯度分离层析填料长期依赖进口。以干细胞临床应用、组织工程构建、生物医用材料设计和直接成型、重大疾病分子诊断等关键技术上也亟待突破,如干细胞体外增殖技术长期被国外专利保护。

4.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生物大数据库缺乏且难以共享。生物大数据已经成为欧美国家发展战略之一,如美国已经建成覆盖本土的12个区域电子病历数据中心、9个医疗知识中心和8个医学影像与生物信息数据中心。目前我国在病历收集、数据质量管理、信息分析、数据安全管理等方面与先进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区域性的电子病历数据中心尚未建成,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支撑临床科研大数据分析技术和能力不足,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孤岛状况严重,导致生物医疗数据整合效率低下。

二、对策建议

1.做好生物医药产业战略协同规划。建议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启动之际,抓住国际生物医药产业重新布局的历史机遇,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区位产业优势,依托产业重心和产业链特色,以及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等跨区域联盟,发挥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等优势,积极承接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十四五的战略布局,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

2.强化生物医药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供给,提升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技术能力。在疫苗、抗体药物、核酸检测等重点领域,启动科研应急协同攻关,设立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应急专题,围绕重症肺炎临床救治综合防治技术等方向,从临床需求出发,开展产学研合作,分批次组织实施科研项目。针对疫情防控需要,向社会公开征集技术和产品,快速推进一批疫情防控技术成果的使用验证和推广应用。继续实施国家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精准医学与干细胞”重大科技专项,以及“新药创制”等重点专项,集合科技力量,在疫苗发现、抗体制造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

3.优先发展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生物医药产业。针对公共卫生突发传染病,建立呼吸疾病三级预防体系,提升呼吸疑难病症诊治能力,建设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医师培训体系,建设国家呼吸临床研究平台、推进PCCM规范化和呼吸专科医联体建设等;针对重要突发呼吸道传染病,开展疾病病原谱、发生发展机制和临床特点研究,建立早期预警、应急救治等新策略和新技术,开发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快速精准检测试剂,研发收治与转运、留观与隔离、防护与救护等关键仪器、医用防护用品以及专用生产设备等,全面提升我国面对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

4.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国家级创新生态体系建设。以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等重大创新载体,开展基因与细胞治疗、新型疫苗、抗体药物等创新药及生物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针对生物医药产业链布局,开展建设跨区域生物大数据库、新药研发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国际合作创新区等创新平台。针对呼吸传染、肿瘤检测等重点医学领域,依托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等机构建设国家级基因库,组建一批“高精尖”研究院,建设一批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逐级建立以临床医学为导向的前沿诊疗技术及高端医疗器械等创新平台,建立产业链配套的支撑服务体系,推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自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