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资料

您当前的位置: 文史资料
民国时期北碚人的吃
来源:郭肖   作者:郭肖   点击数:17817   日期:2018-06-04   字体:【

    民国时期,北碚人一般一日吃三餐,尤其重视早餐。正所谓:早饭不饱,一日无力。当时,北碚人称吃早饭为“过早”,时间一般在上午八、九点左右。吃中餐叫“吃少午”,时间一般在中午一、二点左右,吃晚餐叫“宵夜”,时间一般在晚上八、九点左右。也有吃四餐的,那就是农忙时节请佣工,木船上行时给船工,在三餐之外,加一顿稀饭而已。1936年—1937年,四川遭遇严重旱灾和饥荒,北碚也难以幸免,北碚全部收成仅十分之三,粮食损失两千多老石,受灾户多达四千余户(当时北碚一万二千四百余户),占全区住户的三分之一。在此情况下,人们想了许多办法自救,北碚实验区提出每天吃两餐的倡议,但不久即废止了。饥荒严重的时候,很多乡民吃草根、树皮,甚至有吃白泥的。

    那时,一日三餐能够吃上大米的,多为中上层人家。普通人家,主食一般是包谷、胡豆等杂粮,间或吃杂粮和少量大米混合煮的饭。白米饭,只有过年过节才吃得上。俗话说“来啥子,吃啥子”,麦熟吃麦,包谷熟吃包谷,红苕熟则吃红苕。至于下饭的蔬菜,一般每顿饭二、三样,除泡菜外,其余一、二样多为时令菜,萝卜、白菜、青菜、苋菜、茄子等,改善伙食,能吃点粉丝、魔芋、血旺、豆腐、豆花等就是很舒服的事情了。抗战前,现在我们经常吃的洋芋(土豆)、番茄、藤藤菜,北碚人多拿来喂猪。抗战期间,受迁来居住的外省人的影响,北碚人也逐渐把洋芋、番茄、藤藤菜当菜吃了。

    泡菜是北碚人居家必备。家里泡咸菜,更是“来啥子,泡啥子”,冬季泡青菜头、萝卜,夏季泡豇豆、生姜、海椒。一般人家平时是吃不起新鲜蔬菜的,仅以泡菜下饭,或炒胡豆下饭。至于吃肉,那是非常奢侈的事情,农忙时节请佣工是要吃肉的,普通人家也就过年、端午、中秋三个节日吃得上肉,经济条件稍好一些的人家,一个月也就吃得上一、两次肉。所以,那时吃肉叫“打牙祭”,人们最喜欢吃的肉是回锅肉,带皮猪肉煮熟切薄片,加豆瓣酱、海椒和葱蒜,炒来吃,很是过瘾。那时一般吃猪肉,很少吃牛肉和黄鳝。农历新年前,农家宰杀自家喂的猪,要请亲朋好友相聚吃“刨汤”,然后把其余的猪肉做成腊肉,储存起来,以备平日之需。

    至于酒呢,有老酒、大曲酒,还有葡萄酒、青梅酒,市民多数情况下喝的酒是曲酒。

    要说当时北碚的美食,豆花位列第一,清末民国初,凡是在嘉陵江跑船的人都知道一句顺口溜,那就是“北碚的豆花水土沱的酒,好耍不过澄江口”豆花成了北碚的招牌菜,不仅市民喜食,就连当时卢作孚、卢子英先生招待来北碚的客人,豆花也是必备菜之一。赶北碚的人,从嘉陵江边的正码头下船,沿一坡石梯上来不远就到了街市,在街上的馆子里来一碗河水豆花下饭,成了很多人对老北碚的记忆之一。北碚还有一样很是出名的美食—北泉面,它细如银丝,入口滑嫩,久放不泥。1936年春,黄炎培先生入蜀考察职业教育和乡村建设运动,在北温泉公园内住了三天,作诗七首,其《北碚北温泉公园三宿留题》中写到:“农庄虽小饶清雅,香面条条韭叶抽。”诗中所赞“香面”即北泉面(“农庄”为北温泉公园内的一幢别墅,今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当时,北泉面不是一般的家庭能吃到的美食,就是能吃上北泉面的人家,也是把它视若珍品,把北泉面和蔬菜、鸡蛋等一起煮,放在桌子中间当菜吃,一家人慢慢品。北碚特色美食还有“兼善三绝”,即卢作孚先生创办的兼善餐厅的招牌美食—兼善面、兼善包、兼善汤,令到餐厅就餐的人们流连往忘返。难得的是,您现在到北碚,仍能吃到这些特色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