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资料

您当前的位置: 文史资料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对北碚抗战戏剧活动的报道
来源:肖玉勤   作者:肖玉勤   点击数:43897   日期:2018-10-08   字体:【

    抗战时期,戏剧演出是宣传抗战,唤起民众的重要手段。 当时的北碚,戏剧活动十分活跃,各个剧团纷纷登上北碚的舞台,连轴转似的演出,上演了许多宣传抗日救亡的剧目,如《保卫卢沟桥》《东北一角》《沦亡以后》《长城月》《难民曲》《当义勇军》《放下你的鞭子》等,在民众中引起很大震动,反响强烈,有力地激发了民众爱国热情。《新华日报》关注北碚的戏剧演出,并进行了报道。

    1943年戏剧节期间,《新华日报》对北碚的戏剧演出进行了专门报道:“戏剧节来了,北碚剧团又活跃起来,实验剧社演《迷眼的沙子》,歌剧学校上演《青春不再》,复旦平剧社则演出平剧,民众剧场附近,锣鼓喧天。”

    当时,由于北碚实验区署的推动,以及众多国内知名文化、科技、教育单位和一批文化名人在北碚聚集等原因,很多戏剧团体都愿意在北碚演出。在北碚演出过的戏剧团体,既有北碚新剧团、北碚民众剧团等本土剧团和迁入北碚的复旦大学、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歌剧学校、育才学校等学校的戏剧团体,更有在抗战大后方知名的各专业剧团,如中华剧艺社、中央实验剧团、中央青年剧社、中国万岁剧团、教育部实验剧团、怒潮剧社、重庆文化界救国联合会演剧队等十几个大型剧团以及中央电影摄影场乡村巡回演剧队等,部分大型剧团甚至到北碚演出过多次。当时,一批高水平的剧作家和导演都曾在北碚工作过,一批高质量的话剧纷纷在北碚上演,如郭沫若的《屈原》《虎符》,夏衍的《水乡吟》,曹禺的《北京人》《蜕变》《日出》以及改编自巴金的同名小说《家》,陈白尘的《结婚进行曲》《大地回春》,张俊祥的《好望角》等,一批国内一流的演员,如白杨、金山、施超、秦怡、舒绣文、张瑞芳等都曾在北碚演出过。当时的《戏剧专刊》评价北碚的戏剧演出“逐渐提高了一般人们欣赏艺术的眼光和接受戏剧的程度”。凡是庸俗低级的演出,冲淡了抗战气氛,就会引起群众不满,在北碚就没有市场,会受到抵制。对此,《新华日报》也有报道:“这次复旦剧人演出的《处女的心》,卖座极好,场场客满,听说很赚了一些钱。朝阳来此演出《戏剧春秋》则亏了本回去。由此可见北碚观众的水准......”

    1942年春,五幕话剧《屈原》在重庆城区上演,遭到国民党特务的刁难和破坏,被迫停演。4月底,北碚实验区署区长卢子英邀请导演阳翰笙携中华剧艺社到北碚公演《屈原》等剧目。6月28日,话剧《屈原》在北碚正式上演,盛况空前,就连临近北碚的江北、巴县、璧山和合川等县的人们,也纷纷赶到北碚看戏,一时旅馆人满为患,有些家远的观众因为没定到旅馆,看完戏后,只得连夜摸黑走回去。原定上演四场,后因观众强烈要求,又加演一场。《新华日报》对此盛况也有报道:“《屈原》在此(北碚)连演五日,每日售票约七千元之谱,观众以学生为最多,军人次之,商人更次之。场场客满,卖票时摩肩接踵,拥挤之状一如重庆(国泰)门前。”

    北碚的戏剧演出,也受到了国民党特务的破坏。1945年12月13日,育才学校在北碚公演时,特务入场捣乱,并要逮捕工作人员,观众群情激愤,赶走了特务。《新华日报》在当月18日对此次事件进行了报道,题为《育才实验剧团被迫停演——带枪便衣无故寻衅》。文中写到“北碚消息:育才实验剧团,十日起在碚献演歌舞话剧大会串四天,《三江好》,《王大娘补缸》,《搜查》和‘新疆舞’极为精彩,场场客满,向隅者很多,该团为饷观众,决定续演三天,并定17日招待儿童福利社儿童,18日和国立剧专联欢演《啷格办》,但因13日晚话剧正进行时,场外突有身份不明的便衣持枪人员,到场外寻衅,竟企图将执勤工友私加逮捕,一时呼救声大起,经观众赶来解救始罢。现该团处境困难,已决定停演,预定续演日程,也都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