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是诗,总也吟咏不够;乡情是画,总也描绘不完;乡情是大爱,是润物无声的细雨。
亲爱的朋友,当你出差或旅游来到重庆都市后花园北碚街头,定会发现在这座园林式美丽小城的草坪上,校园里,花卉芬芳的园林中,以及名人故居等地,安放着多尊各具特色的雕塑作品。这就是位于北碚国旗台旁的《母子情深》,龙凤广场上的《龙凤呈祥》,兼善中学教学楼前的《北碚的开拓者卢作孚》北碚重北商圈内老舍旧居(后更名为四世同堂)中的《老舍肖像》,以及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住院部大楼前厅里那7尊各具睿智的中外名人汉白玉胸像。这一件件,一尊尊造型别致的雕塑作品,全都出自北碚本土艺术家甘锡青之手。
甘锡青如今已退休数年。他精力充沛,真诚朴实,为人低调,才情并茂。吾兄不但擅长雕塑和民间艺术,而且对素描、油画、国画、雕刻都有涉猎和研究;尤其对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颇有造诣。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在“文革”后期,甘锡青初中毕业后就响应国家号召到重庆巴县下乡当知青。那时,他一边在生产队务农,一边到巴县文化馆美术创作班画画。虽然他没有机会到艺术院校深造,然而,非常欣慰的是他的女儿和儿子都子承父业,先后考入四川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习造型艺术。从而弥补了他的遗憾!
可以这样说,甘锡青的美术知识、美术技能、美术技法全靠刻苦自学并拜名师虚心学习所取得。甘锡青常年与石头,黄泥、手锤、钻子、画笔、电脑、图书打交道,并乐在其中,上下求索,渐入佳境,从而成就了他的事业。
探索超越,志展宏图。近年来,甘锡青痴迷于山水画和墨竹的创作,尤其是所画墨竹,手法高妙,挥洒自如。笔情墨趣,虚心高洁。潇洒临风,挺拔多姿。其代表作,《凌云之气》在2011中国(重庆)工艺美术产业博览会上荣获绘画类金奖。由他设计制作的《南竹画盒》荣获2013重庆工艺美术创新特别奖.另外他在2011年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评审会上被评为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
生活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甘锡青努力践行这一原则,自觉深入生活,背起画具和行装,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摩崖石窟,画了许多素描和速写,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从中了解并掌握了许多古代人物的表现技法。尤其是“文革时期”,由于美术类书籍及相关资料极其匮乏,为了深入了解人体结构,甘锡青在农村当知青时,多次在夜深人静之时,打着手电筒到荒山野岭寻找被遗弃的墓穴,把故人的骨架搬出来,对其仔细观察临摹,掌握人体故有的结构。画完后又把骨架放回原处,并默哀静立,非常人性化。他的这些经历为日后的绘画艺术和独立创作及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重庆直辖19年来,甘锡青承担了不少大型雕塑任务。同时,他还参加了《歌乐山烈士群雕》和重庆罗汉寺500罗汉的雕塑工作。前些年在重庆市九龙坡天宝广场设计的大型雕塑《九龙图腾》是他在上世纪末的倾情奉献。这组耸立于天宝广场上的九龙柱,每根高6米,直径1米,选用上等红砂岩石雕刻而成,九条石龙、造型各异,龙体翻曲,头尾相缠,独立成篇。作者艺术地将装饰性与观赏性,巧妙结合,具有丰富的龙文化底蕴,为广场景观增色不少。这件作品的姊妹篇《五龙壁泉》位于风景如画的北温泉公园流翠园旁,作品材料用石质坚硬的上等青石砌成,,全长26米,高3.5米,石壁上刻有5条飞龙,龙首头角峥嵘,龙舞飞旋。作者用高浮雕手法,集古今南北龙的雕塑风格于一体,充分展示了龙的王者风范。它既有北方龙的粗犷,威严,大气,又有南方龙的精巧秀丽,气度凶猛及流畅生动的特点,这是甘锡青在园林雕塑中的杠鼎之作,得意之作,成名之作。从而奠定了他在城市园林雕塑中的地位。
本世纪初,甘锡青在文物专家的指导下独立承担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10大镇馆之第一宝《乌扬汉阙》的复原安装和修复工作。同时,他按原样大小重新复制了一对《乌扬汉阙》安放在汉阙故里重庆忠县白公祠内。其精湛技艺和敬业精神受到文博专家的赞誉,这也是他在文博方面的一大奉献。2000年,他全身心投入重庆市博物馆和巴国城博物馆有关文物复制及雕塑工 作,并出色完成了《巴山十巫》、《巴曼子将军像》、《巴人文化浮雕柱》、《巴人船棺》等多件雕塑作品,这些力作均被巴人博物馆收藏。
观甘锡青的雕塑,从手法上讲,大多以写实为主,从分类上看,则以人物、动物为主兼及其它。主要作品有《老舍肖像》、《白求恩》、《北碚的开拓者卢作孚》、《五龙壁泉》(该作品被评为国家优秀城市园林雕塑)、《中华雄狮》、《母子情深》、《探索》、《太虚塔》……其中《中华雄狮》为全国目前最大的一对纯铜铸造的狮子造像,该作品安放在重庆渝北区空港大道上,并成为一道靓丽景观。
一尊好的雕塑,可以说是一座城市的眼睛,甚至是一座城市的象征。如今,甘锡青正积极收集资料,精心设计,真诚塑造一座重大历史题材的巨型雕塑《北碚抗战群英谱》(暂定名)。为了塑造这组雕像,他查阅了大量资料,走访了数十位专家学者和相关教授,其中有史学家,雕塑家,艺术批评家,书画家及有关部门领导。这尊群雕设计作品全长36米,高9米,整个墙体成S型。浮雕墙面开有两个象征“家园之门”和“历史之门”的门洞。作者告之,“它有利于抗风力和采光,让人们走近历史、观察历史,从而了解这段鲜活的历史和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进而从门洞对照古今。” 这组雕塑由“千秋英烈”、“前仆后继”、“群英聚集”等12个章节组成。两面对称构图。此造型源于嘉陵江的婉延流淌,象征历史长河呈绵延之势。该S型雕 塑的变形与廷伸,已于2006年获得重庆市版权局颁发的版权证书。这组雕塑共塑百余位抗战时期客居和世居北碚,并在北碚留下特殊足迹和贡献的社会名流、文化名人和达官显贵。其中包括:周恩来、蒋介石、林森、于右仁、贺龙、郭沫若、田汉、老舍、顾毓琇、梁漱溟、徐悲鸿、傅抱石、何鲁、张治中、梅贻琦、马寅初、冯玉祥、陶行知、晏阳初、卢作孚、太虚------总之,人物众多,工程浩大。必须各方助力才能完成这一鸿篇巨作。
甘锡青现任重庆天工雕塑院院长、高级工艺美术师、园林景观高级设计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在重庆著名避暑名山缙云山和美丽的嘉陵江畔,都有自己舒适宽敝的工作室。每天上班,他都驾驶着自己那辆标志性的白色广本来往于缙云山中和嘉陵江畔空竹堂,默默地进行着自己的艺术创作。
为自己充电,为艺术奉献,他勤奋地书写着自己灿烂的艺术人生。2011年7月,甘锡青报考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研究生班。经过一年的系统学习,收获多多。之后,他被重庆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推荐参加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的全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研班进修。2013年甘锡青在王德年教授推荐下,走上了高校讲台,应邀在西南大学美术学院为学生们上专业课。
甘锡青工作、学习、创作三不误,他用理论滋养创作,其作品格调雅俗有别,既有民俗韵味,也融高雅艺术。作为甘锡青的朋友和北碚市民,大家殷切期待他倾情塑造的《北碚抗战群英谱》这座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气势恢宏、人物众多、跌宕起伏,且具大后方经典抗战文化内涵的宏大雕塑,早日耸立于重庆缙云山麓。(朱渝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