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资料

您当前的位置: 文史资料
北碚历史文化名镇——偏岩
来源:政协   作者:政协   点击数:20976   日期:2016-12-02   字体:【

    时下,很多人喜欢文化旅游,其一就是游古镇。然而,很多热门的古镇,往往打造的痕迹太重,商业味太浓,使得很多人乘兴而去,扫兴而归。在北碚,有一个古镇,确是让人流连忘返,久久回味。这古镇,就是位于华蓥山西南麓的北碚区金刀峡镇政府所在地——偏岩古镇。   

    偏岩古镇的前身叫接龙场,建于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属江北厅管辖。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接龙场开场,是时龙飞狮舞,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清嘉庆年间,民间将“接龙场”与“偏岩场”称谓互用。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江北厅设仁、义、礼三个里,撤销“接龙场”,新设偏岩、复兴、水土沱、三圣、黄桷树、文昌宫六个场,“接龙场”更名为“偏岩场”。1995年,重庆市区划调整,偏岩古镇从江北县划归北碚区管辖。2002年被重庆市命名为首批文化名镇。

    偏岩古镇最吸引人的,就是古镇那条颇具川东特色的古色古香的老街和古朴的民风。老街不长,只有800米,但却让人流连忘返。你看老街上的建筑,它们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理念,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老街上的民居,多为清代所建,依山旁水,阴阳迭分。民居随黑水滩河河道呈“S”形分布,好一幅天然的“太极”图,河岸数百棵百年以上的重庆市二级保护树黄桷古树疏密其间,呈伞状遮天蔽日,成为古镇一道非常独特的自然景观。青石铺筑的古色街面,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多为竹、木结构,黛瓦素墙,清新简朴,房前面的撑拱、花窗与栏杆,均有雕饰,显得古雅精致。临河房屋,都吊脚临空而建。从河对岸看去,吊脚楼美丽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河中,古朴景致,浑然天成。走到古镇上场口,只见古戏台、禹王庙、武庙、书楼集中分布,其雕饰精美,气势恢宏,使整个古镇沉浸在静谧、祥和而又格外温馨的气氛中,让人充分体味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

    这原生态的古镇,入得画来,有一种摄人心魄的静美,美不胜收;上得镜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让人心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叹。每年到古镇写生、摄影的大学师生、名家更是络绎不绝,把古镇作为写生基地;国内外许多家电视媒体先后到古镇拍摄外景,古镇逐渐成为影视外景基地。古镇居民抓住商机,建写生基地,开餐馆,河水豆花、老腊肉、土鸡、土黄鳝、当地独有的糯小米蒸排骨、耙糯不腻的烧白,晶莹剔透的葡萄、甘甜甜的脆红李、水灵灵的桃,这些独具古镇风味的菜肴和鲜果,让游客饱了口福,回味无穷。

    沉醉在偏岩古镇,在城市里滋生的疲惫和隔膜,都被这古朴雅致的老街和朴实的民风消融了,身心都得到了释放。(肖玉勤)